【故事展示】小事映大爱——悼念恩师郑德荣先生

发布时间:2018-07-06 供稿单位: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网络编辑:徐萌 浏览次数:

编者按:自“首页征集郑德荣先生生前故事的启事”发布后,征集活动得到了全校广大师生、校友、郑德荣先生生前故交、学界同行的积极响应与配合。大家或发邮件、或打电话,纷纷与我们取得了联系,并以文稿、图片、视音频或回忆叙述等形式向我们提供了许多郑德荣先生为人、为师、为学的小故事,资料珍贵且充满情感。从今日起,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开设“故事展示”专栏,将这些材料进行汇总、编辑和展示,以期让更多人了解郑德荣先生的先进事迹,传递榜样精神,凝心聚力,为学校的“双一流”建设提供深厚的精神动力。】

郭学贤

  郑老师与我们永别了,但是他作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、全国优秀教师所展现的信念坚定、对党忠诚、担当作为、干事创业的新时代典型的精神,会让我们永远的追思和学习。

  我很幸运,从1970年毕业留校开始,不仅与郑德荣先生在政法学院共事几十年,还是在师大自由五舍与郑老师一家相处将近十年的邻居。同郑老师及他家人近距离的接触,使我了解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感人的故事,现在我讲出来,以便大家更深刻全面地了解郑老师,更好地认识他的幸福、和谐、向上的优良家风。

  郑老师有五位子女,由于“文化大革命”“知青下乡”的原因,使他们错过了回城和受教育的最佳时机。郑老师在20世纪70年代末已经开始招收研究生,在社会上已有一定的影响,他完全可以帮助子女走捷径弥补遗憾。但是他没有这样做,而是鼓励子女凭自己的力量改变命运。孩子们了解父亲也理解父亲,都默默地努力拼搏,不仅取得了学历,还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。他们工作都很出色,有的还评上了教授。

  正是郑老师对子女的严格要求,形成了郑家独特的优良家风,每年春节他们都要举行全家聚会。与众不同的是,全家不仅团聚、吃喝、欢乐,而且要汇报每个小家庭这一年来做的好事,例如,夫妻恩爱、评上先进、子女教育的好、孝敬双方父母等等……郑老师和夫人给这些好事讲评,还给发红包鼓励。我有幸在2015年应邀参加了郑老师一家4代人(20多口人)的聚会,那次聚会的主题是“怎样教育子女品学兼优”。当时请了盖老师(郑先生夫人)的一位学生和家长介绍经验,我记得学生家长讲,孩子在盖老师的教育下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,考试总是名列前茅。但是独生子女毛病不少,还要认真教育孩子懂礼貌讲道德等问题。她讲后,各“小家”代表发言与之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。郑老师做总结式发言,他说一个家庭的和谐幸福不仅要吃的好、穿的好、住的好,还要有道德品质教育,大人的工作岗位虽然平凡,但是要做出先进的事绩,孩子不仅学习要好,还要关心集体和他人,做到品学兼优……面对这样一个充满和谐、上进气氛的大家庭,我不仅分享着幸福,也为他们感到自豪,更羡慕他们有这样好的慈父,以这种特殊形式的正能量,把我国传统的优良家风融进现代的大家庭之中。

  郑家的良好家风除了郑老师的精心教育培养之外,还离不开他的夫人盖静安老师的功劳。盖老师原来是一名小学优秀高级教师,她的特长是教小学生快速认字,是学校多年的先进典型,经常在市、区搞观摩教学。退休后她继续为社会做贡献,在社区免费承办“金色港湾小课堂”,主要教社区学龄前儿童认字(贫困家庭优先),每学期招收5-6人,每周讲两次课。郑老师的家庭居住面积104平方米,他的书房是较大的一间大约15平方米,由于盖老师在家办小课堂,郑老师主动把他的书房让给盖老师讲课,自己搬到面积更小一些的房间。就这样,郑老师在小房间给博士生讲课,盖老师在大房间给学龄前儿童讲课,老夫妻都是80多岁高龄,这真是一幅令人感动赞叹的、夫妇比翼齐飞的生动画面。我曾问郑老师,现在人们都在改善居住条件,您为什么不申请大房子呢?他说,孩子现在都已独立生活,平时他和盖老师生活足够了,这里生活方便,学生来上课也方便,就不想动了。我说,对于您这样的大学者,现在的房子太旧、太小了。他笑着说,房子小一样出学术成果,比起当年中央领导在延安住窑洞,咱这条件不是很好吗?我看着郑老师那认真、坦然的态度,顿时感受到郑老师为学生讲授党的光荣传统不是在说教,而是发自内心的在亲自践行,他的崇高人格真是“需仰视才见!”

  我去郑老师家几次遇见盖老师讲课,有趣的是,盖老师教完课,为了解孩子们是否学会了,要由郑老师来检验。孩子们拿着当天学的“字”的卡片,一个一个到郑老师的屋里念给郑老师听,如果遇到不会的就让他们重学重念。有一次一个孩子拿着“心”的卡片不知怎么念了,郑老师耐心的说:“别着急,这个字好学,你想想盖老师怎么给你讲的这个字的意思。”孩子突然想起来了:“啊!念‘心’。盖老师说一个碗三个豆,碗里一个外面一边一个,碗里豆是中心,念‘心’”。孩子愉快的重复了一遍,郑老师爱抚地拍拍孩子肩膀说:“你记住了,真好!”更为有趣的是,上课时有的孩子要上厕所,盖老师讲课不能间断,孩子太小又不能自理,就让他们找郑老师,郑老师要帮助他们去厕所。我当时对郑老师说:“这些工作对您来说很艰难啊”,郑老师笑着回答:“说真的,我对自己的孩子都没有这样干过,但是为了支持老盖的工作,我也必须为小孩子服务。”盖老师教育孩子认字从来不收学费,完全是义务教育,这与现实中有的教师靠课外上课挣大钱相比,真是让人敬佩。有的家长过意不去,过年过节给盖老师送点水果或小纪念品,盖老师从来不收,都拒之门外。家长进不了屋只好把东西放在门口,盖老师就给社区工作人员打电话,让他们把这些东西送给社区贫困户。我曾对盖老师说:“家长是真心感谢您,又不是送大礼,送点水果你收了也是人之常情。”盖老师说:“我说不收学费就一点也不要,人家的水果也是钱买的,这不也是变相收钱么。”这时候郑老师总是催促保姆或孩子给社区打电话快点把东西拿走,支持盖老师的做法。盖老师“金色港湾小课堂”坚持十多年,多次被评为先进典型,多家电视台、报纸等媒体进行了报道,也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群众的高度关注和好评,她本人被评为吉林省关心下一代道德模范。她的小课堂一直坚持到84岁,身体有病实在不行了才停办。盖老师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现实社会中很难看到了,她是我们身边看得见的令人崇敬的做人做事的典范。盖老师有病后,郑老师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,有一次,盖老师想吃烧鸡翅,保姆不会做,所以吃饭时没有这个菜,郑老师马上穿衣服换鞋下楼去超市买。当时天冷路滑,他家又位于交通要道口,郑老师也是80多岁的人了,孩子们知道了很是后怕,郑老师却淡然地说:“不用怕,我心里有数,你妈妈辛苦了一辈子,现在条件好了,想吃啥我都想满足她。”他们老夫妻之间的这种体贴和真情,让我们理解“白头偕老”有更深刻内涵,不仅是生活互相关心,事业互相扶持,还有精神互相慰藉,道德境界互相认同和升华。

  郑老师是全国著名的党史专家,而我从事的是哲学社会学专业,但是他却是我心中的恩师,人生的导师。我工作、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常常向他倾诉,老人家总是认真听,仔细分析,及时指导。记得他曾对我说:“你很直爽,这是优点。但是你作为政治系党总支书记要做群众工作,如果只是以直爽自居,就会忽略你做事的地点、条件以及工作对象,也就是没有策略观念,就会出现偏激情绪,给工作造成损失。”他还对我讲过:“你作为系里主要领导,要有宽阔的胸怀,眼宽能容天下景,心宽能容天下事,这样才能团结各种性格的人,才能做好党的工作。”这些语重心长的话语,使我心服口服,并永远铭记心中。

  2000年我在hth·华体会体育(中国)官方网站人文学院创立了城市管理专业,被教育部确认为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,并获得多项省级荣誉和奖励。他知道后积极鼓励我,有一次在通话中祝贺我评上吉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,叮嘱我这项荣誉来之不易,要好好珍惜,继续努力。并且把我的著作《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》推荐给他的夫人盖老师,他认为盖老师退休后与社区联系多,应该多了解社区的情况。盖老师又把这本书推荐给社区工作人员。他们这种终生学习的精神令我钦佩,对我事业的关注令我感动。此书今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第三版,去年年底在修改书稿时,时逢党的十九大召开,我在电话里告诉郑老师,我要把党的十九大的有关内容加进书中。他听了非常高兴并嘱咐我:“你的想法很好,但是要加入十九大的内容,必须先认真学习十九大报告,真正地学透了,理解了,才能准确地融进著作,而不是机械地照搬,让读者感到牵强,没有说服力。”我遵照郑老师的建议,认真阅读学习了十九大报告,把对习近平主席报告中提出的新论述、新思想、新成果的学习心得体会写进了书中,得到了北京大学出版社编审人员的赞誉。这本书本月就要出版发行了,郑老师却与我们永别了。我想,如果郑老师和盖老师健在,二位老人家是熟悉我的人中对此书最感兴趣的人,他们会认真地给此书点评,给我鼓励。但是这只能是我想象中的画面,永远都不会再有老人家的理解、支持和快乐的分享,这也将成为我心中难以弥补的遗憾。

  郑老师奋斗了一生,直到去逝前几天还在病床上修改论文。他把忠诚献给了党,把勤奋献给了事业,把知识献给了学生,把心血献给了儿女,把善良献给了亲朋。他用自己的言行教育着我们,感染着我们,激励我们做人做事都要发挥正能量。他虽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,却留下了值得我们终生珍惜的宝贵精神财富,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将永存于我们心中,成为引领我们前进的旗帜和榜样。

(作者现为hth·华体会体育(中国)官方网站人文学院城市管理系主任,原hth·华体会体育(中国)官方网站政法学院党总支书记、哲学社会学教研室主任)